新城区西街街道创新形成“以党建一核为统领、五治融合为动力、六个一联动为举措”的基层治理模式

新城区西街街道创新形成“以党建一核为统领、五治融合为动力、六个一联动为举措”的基层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4-10-12 15:45:50 来源:新城区西街街道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新城区西街街道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居民需求、解决急难愁盼,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为民服务,形成了“以党建一核为统领、五治融合为动力、六个一联动为举措”的基层治理模式,始终稳扎稳打、真抓实干、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塑造“幸福西街”形象。

西街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居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为此,街道坚持统筹谋划,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六式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聚焦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实现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以党建“一核统领”,把准基层治理航向。街道党工委及各社区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西街街道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升首府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台账》,明确主要任务、具体措施、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此项工作,实现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高位统筹。

以“六个一”的方式联动创新,拓宽基层治理路径。各社区党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基层力量、延伸党建触角,全力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共建共享大格局,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见实效。

一摞马扎搭桥梁。曙光街社区党委充分利用小马扎“拎起来就走,坐下就能谈事”的特点,设置“小马扎议事厅”,按照“一事一议”“有事必议”的原则,不定期深入居民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将议事地点从会议室转到院内、楼前、小广场,共同谈治理、化矛盾,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听取居民建议,用群众能接受、听得懂的话讲方法、讲政策、想对策,群策群力,以一摞小马扎搭起社区与群众之间的别样“连心桥”,将“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的理念贯穿到社区治理一线、群众生活一线,推动问题在一线得到有效解决,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磅礴力量,自“小马扎议事厅”成立以来先后协调解决了蒙古场巷安装路灯、建设惠民健身小广场、平房接大暖、荒地改造停车场、建设同心党建微广场、“夏病春治”等民生实事30余件。

一张网格管治理。胜利路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精准聚焦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充分发挥网格员“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送百家暖、结百家亲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服务、亮成效的“四百五亮”活动,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抓手,细致绘出“人口地图”,建立详细精准的电子档案,对0-3岁儿童、60周岁以上老年人、独居空巢老人、特困人员等群体做出标识,成立12个网格党支部,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建立“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力所能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一处集市贴民心。西落凤街社区党委按照“贴心服务”“服务零距离”为原则,联合共建单位、爱心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以月为期,一月一主题在居民小区巡回开展“社区集市”活动,将原先单一的“流动办公进小区”演变成“流动办公+便民服务”的综合性服务集市,开展包括低保、残疾、公租房、80岁高龄认证等16项政务直办项目和“百分公益托管”“能工巧匠”“线上医生”“法律维权”“拉拉话”5大特色便民服务项目,切实将政策宣传、政务直办、帮办代办、公益活动等多项便民利民服务延伸到小区,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服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提升居民满意度、幸福感。

一条街巷展效能。星火巷社区党委通过“红色街巷”创新组织设置,依托“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积极构建街巷治理组织架构;建设完善三级阵地体系——街巷层面示范型实体阵地、小区层面“零距离家园”小站、商铺楼宇层面零距离家园共享空间;通过“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形式,引导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周边商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街区建设,形成集聚星火优势和特点的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体系。联动新城区文旅局、北垣小学等街巷内多元主体,将辖区内的红色场馆串珠成链,设计制作红色街巷线路地图,策划开展主题式红色线路。将红色基因融入街巷发展血脉,呈现出“党建有红色传承,经济有红色动能,生活有红色文化,街巷有红色温度”的生动局面。

一座驿站赋新能。艺术厅北街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组织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工作,以辖区外卖、快递从业人员聚集地为中心,整合各类资源和力量,建立“暖蜂驿站”,配备桌椅、书刊、微波炉、烧水壶、充电器、雨具、打气筒等设施,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休息、热菜热饭、便携充电、应急药品、共享爱心雨伞、图书借阅等多项便民服务,引导15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组建成编外网格员队伍,成为基层治理的“一线探头”,利用“走遍大街小巷、服务千家万户”的优势,通过“随手拍”及时发现卫生死角、安全隐患等问题反馈社区、协助解决,同时社区协调解决2户外卖骑手孩子就近上托管班的困难,切实增强他们的城市融入感和幸福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赋予新的能量。

一项机制破难题。艺术厅南街社区党委建立“党建引领,共管共治”老旧小区共管共治机制,实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兼任物业公司副经理,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社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及居民代表协商议事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小区管理问题,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推动业委会参与治理、物业精细化治理、三方共管共治,实行1分钟记录、5分钟到达现场、20分钟着手处理的“1520”快办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三方在社区治理中互相观望、互相推脱、效率低下等问题,完善“微治理”体系,共同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西街街道将继续紧盯新时代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微信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