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看新城区人民法院物业纠纷化解之道

“三个维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看新城区人民法院物业纠纷化解之道

发布时间:2025-03-12 22:30:02 来源:新城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小物业”关乎“大民生”。物业纠纷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妥善化解物业纠纷,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通过坚持党委领导、立足审判职能、延伸司法触角“三个维度”,形成“全程调、示范判、源头防”的系统性、闭环性工作机制,推动辖区物业纠纷高效化解。2024年以来,新城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物业纠纷2132件,占物业纠纷案件总数的46%

坚持党委领导

多方联动推动纠纷化解

主动支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选派立案庭干警、特邀调解组织进驻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办公,当事人可在综治中心完成立案、调解、开庭等事项。对调解成功的物业纠纷,出具调解书或引导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及时进行审判,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人民调解+速裁快审”模式,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途径。

持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落实住建领域纠纷“总对总”工作要求,加强与住建部门沟通联络,有效发挥主管部门解决本系统、本行业矛盾纠纷的职能和专业优势,构建起“法院+住建局+行业协会+社区”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预防排查—前端介入—联动化解”协作机制,推动物业纠纷化解向前端延伸。

深化府院联动机制,结合物业纠纷案件办理实际情况,建议住建部门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存在工程遗留问题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成讼率考评机制,引导物业服务企业规范提供服务。建议各街道社区加大对所辖小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组建的指导力度,引导小区内党员业主成立自治小组,发挥自管自治作用、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将更多物业纠纷化解在基层。

立足审判职能

多措并举提高办案质效

立审执全流程推动案结事了人和,立案阶段向物业服务企业制发《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原(被)告诉讼要素表》,告知企业全面提供案涉小区年份、面积、入住率、住户数、层数等信息,为案情分析提供更充实的信息来源。速裁快审团队完善“类案专审、简案快审”机制,严格适用小额程序,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结合审判实际建立综合数据台账,形成辖区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视图”。完善物业纠纷快立、快审、快执机制,落实“助企行动”要求,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助力诚信社会建设。

优化办案流程,对物业纠纷类案调解、审判过程中,积极运用司法确认、支付令、集中送达等措施,加快办案效率。对欠缴物业费、事实清晰、数额明确的案件适当使用支付令,提升履行效率,推动当事人在秉持诚信理念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化解纠纷。选择休息日等时段在小区开展集中送达,破解“送达难”问题,进一步推进案件办理进度。

探索完善“示范裁判+类案调解”机制,结合物业纠纷涉及群众人数多、直接判决可能导致矛盾升级等特点,在系列案中选取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件进行判决,并依据“示范裁判”为后续案件调解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裁判标准,推动批量物业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妥善化解。

延伸司法职能

深化矛盾纠纷源头防治

建立司法大数据预警机制,对物业纠纷调解、审判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辖区各个街道物业纠纷实际情况,并就面积大、人口多、老旧小区多导致的物业纠纷易、高发的街道,将其纠纷成讼情况、纠纷类型、防治重点向党委政法委汇报,共同开展分析研判和定期会商,实现纠纷有效预警,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完善管理、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深度推动行业自治,常态化与辖区物业企业和业主代表开展座谈、协调会等,了解企业发展情况,提醒物业企业未按约定提供合格服务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向业主详细解释不按时缴纳物业费的违约责任等法律后果,帮助双方厘清各自权利义务,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发挥“典型案例+司法建议”效能,对调解、审判工作中的物业纠纷典型案例,及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载明裁判要旨,提示诉讼风险,引导业主合理维权、企业依法运营,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对于物业纠纷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向行业主管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职责、及时进行整改,协助全面推行物业服务企业“红黑榜”制度,提高物业企业服务质量,从源头避免纠纷产生。

下一步工作中,新城区人民法院将坚持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推动更多纠纷高效化解,做实定分止争,以实际行动回应企业和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

微信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