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织密治理网 激活基层治理“红细胞”
为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全方位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新城区西街街道艺术厅北街社区以“党员先锋户”结合“单元长”“楼栋长”作为坚实根基,将11个网格视作延展的“枝杈”,与驻区单位紧密协作,构建“铁三角”微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织密组织网,打通基层神经末梢
艺术厅北街社区党委推动“三类治理体系”有机融合。一是推动基层党组织体系融入网格。社区党委将11个网格与党支部设置精准对应,创新推行“3456”工作法,划分党建引领片区并建立网格党支部,形成“党组织+网格”双轮驱动机制。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实现党的领导贯穿网格治理全流程,为基层治理提供政治保障。二是推动群众自治体系融入网格。社区在31个小区选聘79名楼栋长、249名单元长,将自治力量编入基础网格,并推动成立业委会、物管会。通过“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机制,实现自治组织成员与微网格员交叉任职、双向互动,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推动行政管理体系融入网格。社区将“铁三角”微治理与供水供电供热、信访矛盾、文旅、城管市容等行业网格功能有机融合,形成“网格发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闭环机制,实现问题联处、服务联办。目前,该机制已推动解决铁支行、铁建行、纺织楼小区吃水难、建行小区、旅游局宿舍楼树木修剪、英泰公寓污水外溢、路面塌陷等5项民生问题。
为楼栋长、单元长、双报到党员颁发聘书
排查小纠纷,促进辖区大和谐
艺术厅北街社区充分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的网格“活地图”优势,构建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是探索形成化解矛盾纠纷“五步工作法”,通过“傍晚六点半”议事厅、“睦邻”议事厅、“小院来商议”“红蜂驿站”等多元化平台,构建起“日常事楼栋议、焦点事小区议、综合事社区议”的三级调处体系。同时,精心打造微网格服务站,作为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调解群众矛盾的工作阵地。截至目前,成功累计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达174件。二是社区建立85个网格居民楼栋微信群,采取“线上收民意、线下解民忧”模式,进一步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网格员运用每日走访、安全排查、唠嗑沟通的“三个一”工作法,深入小区精准掌握人房信息,及时动态更新特殊群体健康状况,实现“以房找人、查房知人”。目前,通过该机制推动解决46项民生问题。三是社区通过“五社联动”机制引入法律咨询、零工市场、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力量,发动美团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两新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此外,定期举办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经验分享交流会,2025年已开展2场专题培训。小区议事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年均举办超30场,居民参与率达40%。
直通民生线,速应诉求提效能
艺术厅北街社区构建“全周期响应、全要素整合、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实践“三维联动”工作机制。一是构建“1+3+N”基层治理协调体系。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整合市容城管、派出所、消防等3个主要部门,联动N个社会组织形成治理合力。建立“网格呼叫-街道派单-部门处置-社区验收”四级响应机制,成功协调解决老旧小区供暖改造、电动车充电设施布局等5项历史遗留问题。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二是实行“三岗协同”网格工作制,即网格干部统筹协调、专职网格员执行落实、楼栋长前端感知,形成15个网格工作组,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建立“网格碰头会”制度,每周召开网格联席会议,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安全隐患等网格事项信息50件,主动发现率同比提升50%。三是实现“物管会+网格化”物业监督模式,将5家物业公司20名从业人员编入网格管理体系,构建“社区党委指导+物管会监督+物业公司执行”的新型治理架构。2024年物业投诉率下降30%,居民满意率升至65%。
艺术厅北街社区以“铁三角”微治理机制为纽带,织密组织网络、直通民生诉求、聚力矛盾化解,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多元力量协同、社区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未来,社区将持续深化“网格+党建+服务”融合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长效化迈进,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注入更强动力,让幸福在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