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者不再伤“薪”忧“酬”
“感谢法官,被拖欠了这么久的工资终于拿到了!”近日,呼和浩特市市民白某、李某某等四人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法院法官和调解员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原来,2024年11月,白某、李某某、赵某某、白某某四名职工满怀期待地入职内蒙古某科技有限公司,然而入职后,公司不仅未与她们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会保险,还无故拖欠工资,累计达1.9万余元。四名职工多次索要工资,均以无果告终,无奈之下,她们选择向玉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的帮助。玉泉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迅速启动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将案件委托至玉泉区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诉调工作室选派了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为接手案件,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白某、李某某等人最终顺利拿到了工资。
这是该院化解劳资纠纷优化营商环境一个缩影。
据了解,为化解劳资纠纷,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玉泉区人民法院积极创新工作举措,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疏淤”、能动司法布局、钓参与协同提速的新路径。
源头治理
构建和谐“薪视界”
“劳资关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劳资关系不和谐,不但会损害农民工的利益,而且会阻碍企业发展。”玉泉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李雅杰说,许多劳资关系面临“两难”境地。一边是企业用工难,工人不服从管理一走了之。另一边则是农民工讨薪难,公司拖欠工资,老板失联让工人安全感骤降。
为了提升企业和农民工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劳资纠纷。玉泉区人民法院坚持做好“前哨站”,采取内外兼修的优化方式,从内部着手深入企业“把脉问诊”,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合同瑕疵释法说理、予以警示,如果在调解、审理中,发现纠纷高发的企业,则点对点指导,帮助整改。
减少劳资纠纷不仅要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农民工也要提高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讨薪案件的发生。玉泉区人民法院还从外部加大宣传帮助农民工提升法治意识,制作针对性强的普法宣传材料,帮助农民工辨别合同,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利用节庆日等特殊节点与深入商超、公园等地走访宣传。
几番操作下来,如今玉泉区人民法院已有多位法官成长为普法能手。经过他们的努力,玉泉区人民法院劳动纠纷化解机制成效初显。
多元化解
跑出解纷“加速度”
“农民工的薪资不能等也等不起,讨薪案件必须把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以前我们单打独斗力量有限,现在我们与司法局、人社局、工会劳动仲裁等单位联动,形成合力,质效大幅提升。”玉泉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李雅杰说。
据了解,为了快速解纷,玉泉区人民法院将劳资纠纷案件纳入绿色通道,及时委派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先行调解,同时联系相关部门为有需求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
为不断深化劳动争议案件多元化解机制,玉泉区人民法院强化与辖区人社、工会、司法、劳动仲裁等单位联动衔接,通过“法院+人社”“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等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纠纷共治座谈会,主动指导开展劳动争议苗头性问题化解工作,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络等形式指导调解,共同推动劳动争议实质化解。
经过数年努力,玉泉区人民法院与辖区多家单位共建非诉联动机制,实现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与审判执行工作的顺畅衔接、高效流转,让劳动纠纷化解跑出了“加速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