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薪愁”化玉帛
——赛罕区人民法院金河人民法庭上门调解绘就基层善治新“枫景”
在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壮阔蓝图里,综治中心是熠熠生辉的关键拼图,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赛罕区人民法院金河人民法庭敏锐捕捉到时代赋予的使命,一头扎进金河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浪潮中,与各方力量紧密携手,不断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路径,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天地里留下坚实且温暖的足迹。近日,金河人民法庭通过一场温暖的上门调解行动,成功化解11起欠付劳动报酬纠纷,在村民和村委会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这天,阳光洒在赛罕区的大街小巷,综治中心调解员小毕却无心欣赏这明媚的景致,她脚步匆匆,一路小跑着穿过人群,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很快,她来到了赛罕区人民法院金河人民法庭办公区,眼神里满是焦急。她此次前来,是带着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要向金河人民法庭郑明星庭长请教。
原来,金河镇某村有11名村民在2013年到2015年期间,为村委会的运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有的在村委会理财小组,每日对着账目精打细算,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得合理合规;有的则直接在村委会任职,处理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从邻里纠纷调解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事事都操心。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村委会因为资金短缺,这些年一直没能支付他们的工资。多年来,村民们心里满是委屈,隔三岔五就去找村委会沟通,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却又失望而归。
村委会主任也被这件事折磨得焦头烂额,他翻来覆去地想办法,突然记起之前村里有类似纠纷,通过调解程序得到了圆满解决。抱着一丝希望,他赶忙让小毕来咨询,这11起劳动报酬纠纷是否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化解。
郑明星庭长认真听完小毕的讲述,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案子,11起纠纷涉及众多人员,而且村民和村委会干部之间大多沾亲带故,关系错综复杂。更棘手的是,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很多证据可能都难以收集。如果直接进入诉讼程序,大量的司法资源会被消耗不说,还可能让原本就微妙的双方关系彻底破裂。深思熟虑之后,庭长决定安排法庭经验丰富的干警,和小毕一起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考虑到这些当事人大多已是八旬老人,行动极为不便,干警们和小毕不辞辛劳,踏上了“上门调解”之路。第一次上门,他们来到李大爷家。老旧的院子里,几张简单的木凳拼成了临时调解桌。李大爷坐在凳子上,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眼里满是无奈和期待。干警们一坐下,就亲切地拉着李大爷的手说:“大爷,您别着急,慢慢说,我们今天就是来帮您解决问题的。”李大爷听了,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这些年,我为村里忙前忙后,就盼着能拿到自己的辛苦钱,可这一等就是这么多年……”说着说着,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干警们一边耐心地安慰着李大爷,一边认真地记录着他说的每一个细节。
之后,他们又陆续走访了其他村民家,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村民们积压已久的委屈。在调解过程中,干警们深知,光有耐心还不够,必须要以法律为依据,让双方都清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详细地向村民和村委会代表讲解《劳动法》中关于劳动报酬的规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条款。“根据法律规定,您为村委会提供了劳动,村委会就应当支付相应的报酬。”干警对着村民说道。同时,也提醒村委会代表:“如果不履行支付义务,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除了讲法律,干警们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大爷,您看村委会现在也确实有难处,咱们都在一个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多互相体谅体谅。”“主任,村民们这些年也不容易,大家都指望着这笔钱改善生活呢,这都是你的亲戚长辈,你也多给想想办法。”经过一轮又一轮艰苦细致的协商,每一个条款都反复讨论,从支付方式到支付期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双方因为一个小问题僵持不下,干警们就会苦口婆心地劝解,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就这样,经过多轮努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李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紧紧握着干警的手,声音颤抖地说:“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这钱啥时候才能拿到。”村委会主任也长舒了一口气:“李大爷他们都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这村委拖欠他们这么久的工钱,我心里也是又惭愧又着急,这下好了,压在我心里多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为了让这份调解协议更具法律效力,给双方吃下“定心丸”,金河人民法庭还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法庭干警们认真审核调解协议的每一项内容,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在司法确认的过程中,干警们再次向双方当事人明确了协议的法律效力和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义务。“这份经过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和法院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干警耐心地解释道。听到这话,村民们和村委会代表都放下了心中最后的顾虑。
这一场调解的成功,只是金河人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精彩片段。近年来,金河人民法庭积极作为,与金河镇党委及各基层治理单位签订《党建引领矛盾调解基层治理共同体共建协议》。依托综治中心这个强大的平台,法庭干警们深度参与到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工作中。
他们定期参加镇党委联席会议,每次会议上,都能看到他们专注的神情和忙碌记录的身影。在镇政府处理征地、拆迁、劳务等复杂纠纷时,他们就像专业的“纠纷消防员”,与镇政府、司法所、土地所等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在调解现场,他们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为纠纷调解提供精准指导。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们总是耐心倾听,用温和的话语安抚情绪;遇到对法律规定不理解的群众,他们就不厌其烦地释明引导,直到群众明白为止。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潜在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金河人民法庭还十分注重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他们深入研究辖区内高发案件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在热闹的集市上,干警们支起宣传摊位,周围围满了前来咨询的群众。干警们一边热情地发放宣传资料,一边耐心地解答群众的问题。“大妈,您看这份资料,里面讲了遇到拖欠工资该怎么维权。”“大哥,要是有人借了您钱不还,您可以参考这里面的方法。”在宁静的乡村广场上,他们举办法律讲座,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村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干警们都一一解答。通过这些活动,法治观念在基层群众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赛罕区人民法院金河人民法庭,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初心。他们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群众的诉求都能得到重视,每一个纠纷都能在法治的框架内妥善解决。在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添砖加瓦。